2010年10月15日 10:32 来源:中国新闻网
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电 题:以“全方位改革”的思路冲破体制藩篱
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
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今天起在北京召开。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审议关于制定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建议,但外界普遍期待,除经济领域外,会议在政治、社会、文化等领域展现出新的改革思路,以全方位改革的视野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、社会、民主、民生、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路径。
上月底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是深化改革开放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“攻坚时期”,并强调,制定“十二五”规划,要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”。
改革进入“攻坚时期”,意味着中国的执政者需要以更大的勇气、决心、远见和智慧推进制度创新,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,解决掣肘中国良性发展的全局性、根本性问题,冲破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。
五中全会之前,中国高层的一系列表态,也让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进一步深化全方位体制改革持以厚望。
9月6日,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,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、政治体制、文化体制、社会体制改革,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。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,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,依法实行民主选举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,保障人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。
8月下旬,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时强调,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,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。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,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。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,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就会得而复失,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。
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,中国的每一次经济腾飞都与政治领域的变革密不可分。1978年,正是因为政治领域的变革,才冲击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。1992年,也是因为政治领域的思想解放,才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得以确立。同样,中国未来的良性发展,也离不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交互促动。
毋庸讳言,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,已经进入各种社会矛盾的活跃期和多发期。腐败蔓延、贫富差距扩大、城乡二元鸿沟、教育不公平、房地产市场失衡、医疗费用居高不下……一系列难题横亘在眼前。
按照官方惯有的说法,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,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。但是,这种发展不能仅限于经济领域的“单兵突进”,而应该是涵盖各领域、兼顾各阶层的全方位均衡发展。
截至目前,中国已建立8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,它们都担负着为全方位改革探路的使命。通过这些试验区逐步出台的改革方案不难看出,将经济改革、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置于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,正在成为中国新的“改革共识”。(完)